智慧停车走入大众视野 全新模式能否打开下个风口。与发达国家汽车和停车位1:1.3的比例相比,我国大城市的平均比例约为1:0.8,中小城市约1:0.5,车多位少是停车难的主要原因,另外,停车场和车主之间信息不对称也导致停车位资源利用效率过低。去繁华地段找不到停车位,停路边被贴条又得不偿失,显然停车难已成为继堵车之后日常用车的第二个痛点。
近几年一些以解决“停车难”问题为口号的智慧停车服务逐渐走入我们的视野。这些搭着互联网和智能风口的产品,希望将过往盲目找停车场的场景变成了预约停车场、进出电子支付,甚至还可以将闲置停车位共享等,这些新模式一度成为投资人眼中的下一个风口。
然而进入2017年,停车行业似乎一直没有迎来风口,相反,大批企业已经悄无声息地走向死亡。
国内有很多创业者几年前就以不同的姿势进入智能停车市场,有的采用人肉代泊的方式,有的则通过改造停车场来实现智能停车。目前常见的智能停车服务主要有代客泊车类、电子支付类、智能地锁类三种。
代客泊车很好理解,这种泊车服务是通过手机 App 让专门的泊车员在你需要的地方接管车子,帮你去泊车,然后在你需要取回车的时候同样通过 App 操作。不过这种模式因为人工成本过高,并且可能引发财务及剐蹭(虽然此类服务都提供视频监控功能)等风险,这种模式很难大规模轻运营的推广。
电子支付类,主要为进入停车场之前提供停车场剩余车位、收费金额等信息,绑定支付账户后,可以不停车直接进出停车场,停车费可以移动支付(主要为支付宝、微信),有甚者可以提前预约车位,大多也提供导航、车险、违章查验、充电服务等。
智能地锁类,主要通过数据和通信实现对每一个车位的管理,这样的话小区的私家停车位就可以借助设置出租时间,把车位的空闲时段向外出租,收取一定费用。用户只需要在平台上查询预约开锁最终完成支付即可。
目前没有一个停车类APP称得上是独角兽级别的。并且这些新模式都还没有真正经得起市场的考验,整个停车类APP细分领域也没有成长起来,严格的讲,甚至还算不上是一个真正的行业。
在去年资本市场的寒冬侵袭之下,烧钱补贴这样高度依赖资本的模式已然使大批企业面临淘汰。目前,国内停车场数量多达百万家,且传统停车场管理方长久以来更多的是注重停车用户的被动管理,却不擅长有广度地经营停车场,而这就给互联网停车企业带来了很大的机会。
停车场之所以与智能停车公司合作,看中的是可以解决空置率和人力管理的能力。停车场插上互联网的翅膀后,好处很明显,可以堵住传统管理漏洞,减少灰色收入流失;提升停车场运营效率,提升停车场通行率;提升停车场增值服务,提升用户便利度体验和流量。
虽然已经有一些停车场选择与停车APP合作,但线下停车场资源是停车应用们的兵家重地,而与物业和闸机公司的关系可以说是整个停车市场中最难的一环,里面不仅涉及到与闸机厂商的竞争问题,对物业利益链条(包括灰色利益链)的冲击也注定执行人员会对互联网搅局者产生抵触心理。
有些停车场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是分离的,例如在一个居住小区里,停车场的所有权为开发商所有,经营权属于物 利澳线路测速业公司,物业公司还可能将经营权外包,这样加重了商务谈判的难度。只有真正解决空置率和管理损耗问题后,停车场与智能停车公司才能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。
实际上,创业团队很难在初期就完成和停车场的深度合作,继而建立资金池拉拢资本。数以万计的停车场,需要停车团队俯下身,做一些辛苦活,才能把这块硬骨头啃掉。
有数据显示,传统停车场的人员运营成本占到了总成本的30%以上,而智能化升级完成后,其人员管理成本必然会有所减少。尽管传统停车场的管理与运营仍存在诸多弊端,但其大门并非会向所有“改造者”敞开。
目前立足于大城市的停车类APP,虽然能够为车主显示停车场的位置、价格等,却根本无法准确地掌握停车位的闲置与使用状态。在供小于求的停车市场,不能够精准寻找空闲停车位是停车类APP的软肋,就目前来看是无法在短时间内弥补的。
从大环境来看,目前停车行业尚无成熟的模式与标准。不同地域、不同商圈,乃至具体到每个停车场,从权属关系到利益分配机制都很复杂,而且极其分散。这也就意味着停车类APP,要是拓展业务,必须挨个与停车场去协商,根本没有快速复制模式的可能性。这样一来,停车类APP发展的速度自然非常缓慢——非标准的行业就是这么“凄惨”。
停车作为一种高频需求,其实比洗车、养车、汽车美容等更具发展潜力。停车类APP从未来的发展态势看,还是能够成功的,只是在发展过程中会有很多波折。显然,短期内风口到来还需要一段时间。(原标题:智能停车是块抹着蜜的蛋糕 只是风口能否再次出现)